编者按:在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王继光教授从高血压管理指南、血压管理新理念和临床实践三方面阐述了中国高血压防治的新进展。
编者按:在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王继光教授从高血压管理指南、血压管理新理念和临床实践三方面阐述了中国高血压防治的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 王继光教授
高血压管理指南新进展
正在编写中的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将于近期发布。2017年卫生部发布的《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
最近发表的一些文件主要关于从血压测量角度即用好血压监测手段来提升高血压的管理能力,一是梳理了清晨血压管理相关临床研究证据,详细阐述了有关清晨血压测量的一些问题。二是发表了《清晨血压管理亚洲专家共识》,希望对该话题展开更广泛的讨论,今后将继续针对该方面开展规范和研究工作。
高血压管理基本理念
高血压具有数量性状,要管理好高血压,离不开基本理念的支持,即需选择有效的降压药物:一是在高血压长期管理中,使用每日1次服药可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压药物,二是要进行多个药物的联合治疗并使用足剂量。2017年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LAMP研究最新结果显示,左旋氨氯地平5 mg与2.5 mg相比,可使血压幅度明显增加(P<0.001),24小时、白天和晚上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与之相似,血压达标率显著提高10%以上。非常重要的是,如果起始使用两个不同的剂量,可能会有低血压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担忧。但临床研究显示,对于真正高血压患者,即使启用较大剂量的降压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因此完全可以长效、联合、足量应用钙通道阻滞剂、ACEI或ARB这类药物。此外,利尿剂(如噻嗪类、髓袢类、醛固醇受体拮抗剂、保钾利尿剂等)或其他降压药(如α、β、α/β阻断剂,中枢交感抑制药物、非二羟吡啶类CCB、硝酸酯类药物)若应用得当,可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到设定的目标水平。
实践中,对于高血压患者,医生可能面临比140/90 mm Hg更复杂的临床问题。既往指南中已将高血压定位为一种“临床心血管综合征”,其包括多个层面的问题,例如,卒中、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等需治疗的多种疾病,HFpEF、心房颤动、腔隙性脑梗死、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亚临床疾病,以及左室肥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动脉顺应性降低等心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作为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需根据病因学分型有针对性诊治,而前提就是筛查并检测出这些患者。2年前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成立的柳叶刀高血压委员会,呼吁针对当前和下一代高血压患者的全球负担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或检出率。
中国“五月血压测量月”行动
中国“五月血压测量月”行动由国际高血压学会、世界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发起,将世界高血压日所在的5月定为血压测量月,计划2017~2018年在全国100个县1500~2000个血压测量点测量血压,每年筛查250万人群,并对诊室血压升高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等进一步诊治、管理,包括“万人动态血压达标计划”和“中国前瞻性PA登记研究”等项目。前者通过对诊室血压升高患者进行24小时动脉血压监测,明确诊断,做到及时诊断和治疗,3~6个月后复查动脉血压监测,争取2年内实现成人动态血压达标。此外,AF-CATCH临床研究已于近期入组完毕,目的是探索可否通过有效筛查识别出高血压患者中更高危的人群,从而进行更早期更有效的管理,把非常严重的疾病控制在未发生的状态。
总之,高血压问题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高血压的管理,高效筛查,准确诊断、有效控制。二是高血压诊治,准确测量血压并通过选择各种类型的长效降压药物,足量、联合应用、控制血压;评估并及时发现靶器官损害,识别并及早治疗亚临床疾病;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数据技术及影像技术,识别并有效治疗导致高血压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