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中国高血压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高血压人群接近3亿,但血压控制达标率仅15%左右,《2019版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是中国高血压联盟为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的一份特殊礼物。
编者按:2019年8月9日,中国高血压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高血压人群接近3亿,但血压控制达标率仅15%左右,《2019版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是中国高血压联盟为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的一份特殊礼物。《国际循环》在会议现场采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请他为读者谈谈家庭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日常管理中的意义以及我国高血压防控事业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宇清教授
《国际循环》:您在本次大会发表关于“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解读”的精彩报告,请您谈谈家庭血压监测在血压管理中的地位,家庭血压监测的要点内容有哪些?
张宇清教授:2019年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主持撰写,王继光主席是主要执笔者,经过专家组的几次讨论最终发表。在整个家庭血压监测或诊室外血压监测领域,近年来取得很多研究进展,并支持深化家庭血压监测在日常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鼓励患者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2019年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于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对家庭血压监测进行评估。
其次,关于家庭血压监测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主要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和如何进行合理监测这两个方面。市场上目前销售的很多家用血压测量产品并未经国际标准认证,因此,其使用可能存在准确性方面的问题,故而指南特别强调要使用经国际标准验证过的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测量。在选择什么类型的血压计方面,目前我们依然推荐上臂式血压计作为家庭血压计的主要选择,关于此类血压计的研究最多、最为深入也最为可靠。当然,腕式血压计也是可替代的选择,但没有上臂式血压计的研究数据多,测量要求更高,必须确保血压计和心脏处于平齐水平,同时避免衣服对测量的干扰,为确保准确性在技术层面有要求。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血压计,例如传统汞柱式血压计,是电子血压计未出现时的主要应用产品。但因为存在汞污染和测量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建议家庭使用此类血压计。在当前时代发展的浪潮下,可穿戴设备在某些生理检测功能方面也开发出血压检测功能,但均未通过国际标准验证,目前并不适合临床应用。
第三,关于如何正确测量血压的问题。在家庭血压监测中也需满足相应条件,包括测量姿势、上臂位置、休息间隔时间等,这些与诊室血压测量的要求并无太大区别。此外,在血压测量时间上,早晨测量血压在晨起服药前进行,晚上一般在晚饭后至睡前的时间进行。总体而言,家庭血压监测指南中更多强调的是对具体细节的指导。
《国际循环》:人们对于血压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处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与其它管理指南相比,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有何独特之处?
张宇清教授:首先,这份指南仅就家庭血压测量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介绍,对研究证据进行回顾,虽证据相对有限,但至少将家庭血压监测中的重要问题阐释出来。其次,该指南针对实践中对某些细节和技术层面的要点进行详细介绍。因此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通过这份指南都能对家庭血压监测的临床和实际操作形成正确认识。第三,该指南也针对目前在实践中面临的局限性以及互联网技术带来便捷性同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的主要研究证据,阐述专家对此的观点以及最终形成的共识和推荐意见。
《国际循环》:与西方相比,中国高血压的诊治和预防有哪些差距?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张宇清教授:中国仍处于探索性阶段。目前,中国高血压的达标率仍远低于欧美国家。根据高润霖院士和王增武教授的调查结果,我国全人群血压控制达标率仅15%左右,而欧洲和北美地区同期该数字基本可达50%~60%甚至更高水平。
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同欧美国家在高血压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也可称为管理能力的差距。在这方面如何进行改进?我认为,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看,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思考并开展具有尝试性的工作。但总体来看,这些举措距离实现血压达标率的真正提升这个目的仍然有很长的距离。因此,从卫生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提高血压达标率并不单纯是血压管理的问题,构建完整的慢病管理体系,仍然需进行不断改进和深入探索。确实,管理体系的改进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从专业层面上来讲,我认为最主要依靠专业学术团体和相关管理机构,以及医院和地区机构。目前各地实施很多探索性措施,包括成立各种医联体、医共体、进行专科建设、设立高血压达标中心、利用互联网+等技术的管理等,都属于探索性的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高血压等慢病防控的探索,我相信政府都能给予支持。
但必须指出,许多深层次问题不解决,慢病管理中基于此产生的短板和障碍就会变得不可逾越。解决问题既要符合科学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很多问题并非单纯依靠学者能解决,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专业人士,包括企业界人士,通力合作,深入研究,共同探索慢病管理尤其是高血压管理的新模式。由于我国医保并非一个统一的体系,与欧美国家相比,均匀性相对较弱,尚未确立完善的慢病综合管理体系。虽然欧美模式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这种管理体系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学科建设,尤其,是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建设,其架构也源自西方。因此,必须承认,我国在高血压相关领域缺乏自身基础,这也是我们目前在高血压研究和防控方面遇到短板的客观原因。例如,在针对的高血压的研发领域,其实,我们投入科研的科学家和学者队伍其实处于缩减之中,更多的研究方向转向管理层面,我们面临的是真正投入的科学人才不足这样一个局面,这也是整个医学学科面临的共同困境。因此,中国高血压联盟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有效的青年学者培养模式,发掘优秀的高血压研究青年学者,着眼于血压管理、血压变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但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挑选出真正有兴趣、有志向、也有使命感的青年学者,使其投入到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来,以此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并推动其不断前进,这是我们整个学科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高血压学科建设发展历程当中,我们看到我国前辈以及国外同行的成长其实均遵循了一定规律性的科学轨迹。在高血压防控这个领域,我们没有弯道可以超车,只能踏踏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不断推动学科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