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仍有20%~30%的患者存在残余缺血,这部分患者的临床预后是否与残余缺血相关一直是尚存争议的话题。瞬时无波形比值(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iFR)是一种静息状态下的生理检测指标,它与无创性缺血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已被证实,并且有证据显示它在指导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决策方面不亚于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FR)。因此,基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利用iFR评估残余缺血预测远期临床预后的DEFINE PCI试验应运而生,并在近日召开的TCT 2020会议上公布了最新研究结果,CIT作为TCT合作伙伴,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文斌教授对这项研究进行了精彩点评。
DEFINE PCI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首次采用iFR盲法评估PCI术后冠状动脉残余缺血状况。一期试验已证明:血管造影显示PCI成功的患者中,仍有24.0%的患者存在iFR <0.90的残余缺血,这初步证实了iFR具有评价成功PCI术后残余缺血情况的功能。本次公布的二期试验结果主要关注成功PCI术后的iFR是否能预测1年期复发性心绞痛情况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基于1年随访数据,DEFINE PCI的二期试验结果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确定了PCI术后区分临床结局(心源性死亡或自发性心肌梗死MI)的最佳post-iFR界值是0.95;②在基线症状较严重,同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PCI成功的患者中,post-iFR≥0.95的患者1年随访期心绞痛症状能获得更大程度的改善;③与post-iFR≥0.95的患者相比,post-iFR<0.95的患者发生心脏死亡、自发性 MI 或TVR的比例更高(5.7% vs. 1.8%,P=0.04)(如图1示)。12个月时患者临床事件情况如图2示。
图1. 患者发生心脏死亡、自发性 MI或TVR结果
图2. 12个月时患者临床事件情况
相较于DEFINE PCI的一期研究,二期研究进一步确定了iFR在成功PCI术后评估残余缺血的价值。同时,确定了0.95为最佳post-iFR界值,证明了其与成功PCI术后复发性心绞痛以及1年期临床结局的关系。这一结果有力地提升了iFR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PCI后残余缺血状况的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手段。
尽管PCI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患者的症状,但大量研究表明,高达20%的患者在PCI术后一年内会复发心绞痛,因此,需要进行昂贵的无创、有创检测和重复血管重建。iFR有望成为PCI术后的常规检测手段,并一定程度上指导PCI手术,减少PCI术后残余缺血,改善PCI术后复发心绞痛的发生。
后续前瞻性随机DEFINE-GPS试验将进一步验证iFR在识别和消除PCI术后缺血的临床效用,并进一步检验iFR≥0.95作为干预目标值的作用。通过iFR评估,DEFINE- PCI试验结果表明,成功PCI术后的残余缺血程度对1年事件结局及复发性心绞痛有确定的预测作用,并提供了 iFR≥0.95作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干预目标。这为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指导,同时期待下一步DEFINE-GPS的成果能进一步揭开iFR的“面纱”。
专家简历
张文斌
复旦大学心血管病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心血管病学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心脏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会员(FSCAI),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成员。就职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任人事科副科长、心内科医护联合第一支部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德育导师。
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预防与治疗分会青委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浙江心血管青年医师联盟联合理事长、卫计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导师;《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心肺血管病杂志》等杂志青年编委。对于心内科常见病和危重症的诊治和处理经验丰富,擅长复杂冠心病介入诊疗、难治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治疗,独立开展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数千例,在腔内影像学指导冠状动脉介入、经桡动脉复杂冠状动脉介入及完全闭塞病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各类基金 15 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 2 项,浙江省自然基金 2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高质量杂志发表文章近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