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二十六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召开之前,胡大一教授在动车上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的新闻促进急救成为其中一项热点话题。民航急救因其特殊性,也在会上展开广泛讨论。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卫中心温陆叶教授接受《国际循环》编辑部采访,指出民航急救难度更大,需更多关注。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卫中心 温陆叶教授
温教授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近十年内将心血管疾病的猝死率降低25%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心血管医生,心血管预防理念根深蒂固。在这个目标引导下,自身会进一步在基层的二甲医院做好心血管专家门诊,更好地为广大心血管患者及老年患者服务。
民航急救的特殊性
前两天看到有关胡大一教授在动车上抢救患者的报道,提到了动车上的急救措施比较少,存在缺乏急救药品及除颤器、未进行群体心肺复苏培训等问题。与之不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要飞往五大洲四大洋,他们一定要接受这方面的相关培训,要与国际红十字接轨。本人2005年开始参与航空急救培训工作,在随后的十年时间中,空乘人员在飞机上抢救了无数的患者,包括心肌梗死、气管异物和癫痫发作。地面急救更多涉及的是止血包扎及心肺复苏,而航空急救是在飞行的低气压环境中实施的,要更多解决有关低压密闭环境的相关问题。气管异物及癫痫等急症在低气压环境下发生较多,因此要求乘务员必须抢救6~8分钟死亡的患者。当然,民航急救心肺复苏也是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要求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因为飞机最快也得40分钟着陆,急救人员必须坚持到落地后急救车的到来。“能在本次大会作相关演讲,这是我感到最高兴的事情。”
中国航空公司的机上急救培训在国内各航空公司中独树一帜,因为关注并强调了航空环境。平时一般人的工作环境都是在海平面,而航空环境就是客舱的低气压环境,基本上是在海拔2000米以内,环境中所含的氧气相对少。虽然该环境是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但是有很多人到了这种环境后会不太适应,自感会出现一些类似疾病的表现。这时需乘务员对乘客尤其是老年、肥胖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者进行低气压环境的宣教和解答,告知其身体不适源于对密闭低氧环境,不能轻易吸氧。因为吸氧对客舱非常不安全,一旦吸氧失火,飞机就会失压和解体。所以,氧气瓶是在失压情况下用的。
另一方面是安全带问题,因为飞机在对流层飞行,气流颠簸是很正常的,有些气流颠簸雷达发现不了,甚至有些气流颠簸可上下垂直达100~300米。之所有有时会出现外伤,多是因为乘客没有系安全带。特别是海南航空公司在落地前25分钟出现气流颠簸过程中发生乘客受伤,如果乘客全程系安全带,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民航通过介绍飞行环境并要求乘客全程系安全带,让整个飞行更安全舒适的。
民航急救培训更需加强
2005~2015年,温教授一直坚持开展十年培训,并做了十年客流的调研,从飞机上的猝死、外伤、颠簸引发的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将其纳入至培训内容中。飞机上的止血包扎、猝死的心肺复苏都比较少见,因此乘务员希望培训能够增加更多实用性内容。在飞往美国的飞行过程中,国航乘务员抢救了一例8个月的气管异物婴儿,感动了患者及当地人,受到了美国各大州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