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影响着全球5500多万人,是最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阿尔茨海默病(AD)占所有痴呆症的一半以上,三分之一的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在五年内发展为AD。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变化包括神经细胞退化,神经元外-淀粉样蛋白堆积,神经元内tau蛋白磷酸化。慢性压力和抑郁是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包括AD)的潜在危险因素,近日,Alzheimer's Research and Therapy发表的一项研究旨在探讨这些风险是否具有叠加性。
研究背景
年龄是痴呆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这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到2050年,目前5500万痴呆症患者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由于年龄不可改变,预防必须侧重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痴呆症的风险评分模型已经确定了男性和女性风险增加的预测因素。该模型包括白天过度嗜睡和合并症,如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其中一些因素可改变,因此痴呆症或可预防。
尽管既往流行病学和机制研究表明,压力和抑郁都与痴呆症的发展有关,但人们对它们是同一机制途径的一部分还是独立地导致痴呆症风险知之甚少。此外,具有家族连锁或遗传多态性的AD在患痴呆症的年轻人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人较脆弱,压力和抑郁可能是痴呆症的首要症状。
这项研究假设抑郁和压力可叠加,两者均增加了患痴呆症的风险。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慢性压力和抑郁是否与MCI或痴呆(包括AD)的较高风险相关,以及此类风险是否具有附加性。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瑞典斯德哥尔摩地区卫生数据库(VAL)记录的1 362 548人(女性665 997人,男性696 551人)队列研究数据。暴露是2012年或2013年记录的ICD-10慢性压力、抑郁或两者兼而有之的诊断。从2014年到2022年,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其他痴呆症或轻度认知障碍。计算经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校正的99%可信区间(CI)的优势比(OR)。
研究结果
暴露期间,慢性压力诊断有4346例,抑郁诊断有40 101例,两者都有的诊断有1898例。所有组的平均基线年龄均在40岁左右。在完全校正模型中,慢性压力患者的OR为2.45(99%CI:1.22~4.91),抑郁患者的OR为2.32(99%CI:1.85~2.90),慢性压力和抑郁患者的OR为4.00(99%CI:1.67~9.58)。慢性压力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OR为1.87(99%CI:1.20~2.91),抑郁症患者OR为2.85(99%CI:2.53~3.22),两者均有的患者OR为3.87(99%CI:2.39~6.27)。当分析其他痴呆时,OR仅在抑郁症患者中显著,为2.39(99%CI:1.92~2.96)。
表1.研究的人群特征
研究结论
目前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患者额外暴露于诊断为慢性压力引起的疲劳障碍(SED)的慢性压力下,则MCI和AD的风险增加。既往抑郁和SED均与MCI和AD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但只有抑郁症与其他痴呆的风险增加有关,如路易体痴呆、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然而,由于只有少数病例,这种联系还需进一步证实。这项研究发现与既往发现一致,即抑郁症患者和承受压力的患者似乎患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风险更高。
该研究数据表明,慢性压力增加患抑郁症相关痴呆的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压力和抑郁如何增加痴呆风险。在既往研究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炎症似乎参与了SED抑郁症和痴呆的发病机制,因此抑郁和慢性压力可能存在潜在叠加,导致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风险增加。此外,抑郁症和慢性压力患者均存在睡眠障碍和认知症状,这可能是其他潜在的途径。睡眠受损会降低淋巴系统的功能,例如,由于清除受损而增加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
此外,可能还涉及到其他重要因素。在患痴呆症的年轻个体中,AD以家族联系或基因多态性为主,这些患者较脆弱,而且压力和抑郁可能是痴呆的首要症状。或者,他们可能会更多地受到压力和抑郁的影响,这加速了导致痴呆的病理过程。APOE基因被认为与淀粉样蛋白代谢、神经炎症、tau诱导的神经变性和血脑屏障破坏有关,可能影响认知障碍的发病年龄。维生素D缺乏与认知症状有关,并被认为与痴呆和情绪障碍有关。
研究得出,抑郁症的诊断与之后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约三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近两倍有关。如果患者也经历过慢性压力,则风险会进一步增加。结果表明,慢性压力和抑郁可能是痴呆的独立风险因素,它们可能会对后期痴呆的风险产生叠加效应。
参考文献
Johanna Wallensten, Gunnar Ljunggren, Anna Nager,etal. Stress, depress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 a cohort study in the total population between 18 and 65 years old in Region Stockholm.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3) 15:161.https://doi.org/10.1186/s13195-023-01308-4